近日,刘翔宇、王爽老师的研究论文《数字化转型、风险水平和现金股利支付率——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在全国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全国流通经济》发表。
刘翔宇老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逻辑起点、理论假设、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现有数字化转型的实证研究大多聚焦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经营决策及其后果的相关性,而对于数字化转型和股利政策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而少数研究数字化转型和鼓励政策的成果都视投资支出为数字化转型影响股利政策的中介变量,然而,忽视了数字化转型这一企业长期战略和数字化转型引致的投资互为因果这一导致内生性的问题。基于此,二位老师在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和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基础上,绕开企业支出,而是聚焦风险水平,检验数字化转型经此影响现金股利支付率的机制及程度。
王爽老师指出数字化转型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企业的股利政策,导致现金股利支付率降低,然而企业风险水平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取决于企业的整体战略、财务状况和管理层的决策。一方面,风险水平降低通常意味着企业经营更加稳定,现金流更加可预测,这为发放现金股利提供了基础,企业可能通过增加股利发放来回馈股东,提升股价和市场声誉。另一方面,风险降低可能使企业更愿意将现金用于投资新项目或扩展业务,而不是发放股利。因此,文章在假设数字化转型降低股利支付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互斥的假设: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风险水平从而降低现金股利支付率和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风险水平从而提高现金股利支付率,有待实证验证。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和数字化转型测度,以及若干财务、公司治理特征,实证上数字化转型和股利支付率负相关,并且支持数字化转型降低了风险水平,而风险水平的下降同样降低了现金股利支付率。
二位老师表示,在“数字中国”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数字化不是风口,而是时代分水岭”,在数字中国蓝图下,该领域研究亟需跨学科协作,构建“技术-经济-制度”三维融合的创新理论体系,我院拥有海南省首个数字经济专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积累也为该专业升维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