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刘翔宇老师主持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项目获批结项,标志着《证券投资学》课程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自2023年以来,刘老师承担的海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证券投资学》陆续完成知识-能力-素质图谱、教学设计、投资组合分析EXCEL模板、数字化课程、学生作品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及资本市场表现报告》以及课程思政专题视频。
《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呈现了五个课程思政专题视频——《源远流长的投资理念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风险和风险意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投资银行及其伦理问题》。刘老师回顾课程建设过程,学习一门课程,要先了解这门课程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课程涉及的概念、知识、理论、方法的历史传承,而《证券投资学》核心内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发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关键在如何从课程中挖掘中国元素、寻找华夏传承。破解这一难题还是从课程本质下手——证券投资属于投资活动,中华民族商业活动萌芽于仰韶文化晚期黄帝时代的中原腹地,那么从中国5000年来的商业活动中寻找出投资智慧,找到其在证券投资行为中的映射,就找到了《证券投资学》的华夏传承。
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有没有源远流长的投资理念呢?这就必须提到商圣范蠡。范蠡生活在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今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人。范蠡的投资思想,不仅影响春秋列国,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的活动主要体现了三大投资理念: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三是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刘老师为范蠡的投资理念找到了证券投资活动中的映射,比方说一个投资策略叫部门转换,是指投资者根据经济周期、市场环境或行业表现的变化,将资金从一个行业或部门转移到另一个行业或部门,以优化投资组合并获取更高收益,其实就蕴含着预测行情,窥其先机的思想。在《源远流长的投资理念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最后,刘老师总结道“范蠡的投资理念和组合投资思想不是对立的,范蠡的投资理念更具普遍意义,投资组合理论则提供了严谨的方法论,二者融合,实现了传承和创新的统一。”
刘老师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采取“盐溶于水”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和证券投资理念、方法、技术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权益估值模型时,将共同富裕政策推动的“全方位扩大内需”与贵州茅台通过“营销分离”策略优化渠道,承诺年度分红率不低于75%联系在一起,指出茅台股价单日涨幅超5%就是一种政策驱动估值修复的例子
《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结项不代表着该门课程课改告一段落。刘老师认为,未来该门课程应聚焦AI,利用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链接《python语言》《金融科技》《大数据金融》等课程,真题真做,实操因子挖掘、智能投顾系统拆解等技能,助力学生步入投资领域高价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