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批课程考核改革试点项目之一,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王爽老师主讲的《统计学》课程近日完成考核改革落地。此次改革以 “过程性评价”为核心,通过“平时+期末”5:5 的成绩构成、多元实践化考核形式,打破传统“一考定成绩”模式,构建起“能力导向、全程参与、学以致用”的新型考核体系,为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育人探索提供了有效范式。
打破单一评价:从“期末冲刺”到“全程成长”
《统计学》作为高等学校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兼具理论严谨性与实践应用性。以往依赖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数据处理、软件应用及问题解决能力。此次改革紧扣 “过程性考核” 理念,将平时表现与期末测试的权重调整为对等分配,通过六大维度实现对学习全程的动态追踪。
在平时考核中,章节作业(10%)强调即时巩固,要求学生结合 SPSS 软件完成实操练习,未按时提交者可通过回答专业问题补救,既保障学习连续性又兼顾灵活性;SPSS 调研数据分析报告(20%)采用2-3人团队模式,从选题、数据搜集到运用频数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完成报告,全程模拟真实数据分析场景;线上芯位学习平台(10%)通过视频学习、章节测验构建自主学习闭环;配套学习指导书作业(5%)与考勤管理(5%)则从基础巩固与参与度两方面强化学习纪律。“过去期末前死记公式,现在每周都要动手用 SPSS 处理数据,就更容易理解掌握统计方法的实际意义” 参与课程的学生表示,过程性考核让学习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实践”。
聚焦能力培养:从 “知识记忆” 到 “实战应用”
改革方案以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将“统计思维、软件操作、数据分析、职业能力”四大能力融入考核环节。其中占比20%的SPSS 调研数据分析报告成为实践能力评价的关键载体,学生需完成从 “确定调研主题—设计问卷—数据清洗—选择分析方法—生成可视化报告”的全流程训练。王爽老师介绍:“有小组选择‘校园消费行为分析’,用交叉表分析不同年级的消费偏好;还有小组研究‘学习时长与成绩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生动案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改革设置了灵活的补救机制:未完成章节作业或指导书作业者,可通过回答3个专业问题申请补分;SPSS 报告未达标的团队,可通过编写创新教学案例弥补 —— 这种“容错 + 激励”的设计,既守住学习底线,又鼓励自主提升。期末闭卷考试则侧重基础理论与方法迁移能力,试题增加 “结合实际场景设计分析方案” 类题目,减少单纯记忆性内容。
创新育人模式:从“课堂讲授”到“生态构建”
此次改革的亮点在于构建 “线上+线下”、“个体+团队”、“理论+实践”的三维考核生态。线上芯位学习平台通过视频学习、在线测验实现知识预习与巩固,系统自动记录进度,确保学习的连贯性;线下通过团队报告培养协作能力,个体作业检验独立思考水平。这种混合式模式不仅契合统计学 “理论需落地、方法要实操” 的学科特点,更呼应了金融类人才“数据驱动决策” 的职业需求。
改革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40%,SPSS 软件操作熟练度显著提高,多篇数据分析报告被选为教学案例。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教学副院长表示:“《统计学》课程考核改革是我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缩影,未来将继续深化试点经验,让考核真正成为能力培养的‘指挥棒’与‘助推器’。”